2009年12月28日星期一

【China AIDS:5029】 微博的力量

微博的力量

IMG_5333传播学到了一个紧要关头,人类信息传播方式又走到了一个变革的关口――传媒由政治寡头或商业帝国控制的时代将土崩瓦解,取而代之是公民控制的时代。(文中图表因技术原因无法显示,若需包含图表文章,请发邮件至:sdzzok@gmail.com )

 2008年7月13日,湖南吉首。我接到新闻禁令要离开,当天晚上,我发现网上传言吉首城已被武警封锁。时近0点,我马上下楼打了一辆的士,让司机带我去进入吉首的几个主要路口。回到宾馆,我立即发了一条消息:我现在在吉首,刚刚从外面回来,武警封城是谣言。

那几天,吉首集资案暴发,愤怒的民众将铁路堵塞,并在城内火车站等公共场所聚集。第二天上午9点多,我一起床就听说火车站附近人群开始聚集。我决定推迟离开的时间。当手握棍子的警察列队走向群众时,我发送了一条短信给一些朋友:吉首火车站人群聚集,警察已经出动,料形势不妙。这则消息也被朋友转到了微博,当时我的微博还没有绑定手机。

我也记不清从什么时候开始,我不仅仅是一名传统媒体的记者,还是一名"兼职"的公民记者。当我在新闻现场时,我通过手机发布消息;当我不在新闻现场时,我在电脑前分秒必争地通过微博分享、转发信息,有时甚至通宵不眠。当我关上电脑,才发现四周寂静,我孤独地坐在黑色的屏幕面前,世界仍在我脑中跳动。

在我读高中的时候,有QQ号是很件让人羡慕的事;上大学后,有一个免费空间的个人主页就可以炫耀一番;当我大学毕业的时候,没有博客的人已经很少了;而现在,如果还不知道微博的人"已经彻底OUT了"!

从QQ号、个人主页、博客到微博,网络技术的进步日新月异。毋庸说对中年才接触键盘的一代人,即使是被自诩为代表时代潮流的80后或90后,他们也摸不着头脑:微博到底是个什么东西?

我并不是一个技术专家,但我希望自己能够回答这个问题,并找到微博的力量所在――它与新闻是什么关系?它给新闻行业及这个时代带来什么影响?

新闻协作者

2009年9月17日19时左右,我在微博上发现一条消息:就刚刚,大栅栏步行街,有一男的拿着很长的刀放在包里,一会拿出来砍一人,装进去,再拿出来砍一人。

六十大庆在即,北京城中心区域发生如此恶性事件,而且被怀疑与恐怖袭击有关,迅速引起了广泛关注。这条消息被疯狂转发,我也转帖,并通过飞信将信息发给住在附近的朋友。一群手无缚鸡之力的网民在齐心协力构筑一个最接近真相的新闻。我也是其中一员。

几分钟之内,更多信息被发布出来,这个事件的轮廓基本清晰。

一个准备坐公交车的发布信息说:去前门坐729路回家,突然看到警车开来好几辆,好多人围过去 我本着凑热闹的精神也往那边走。

一个人看到了伤者:被砍的有3个小保安,刀很长,流了很多血,警车到了,救护车居然还没到。

还有人看到了救护车去的地方:伤员被送到附近的北京友谊医院、宣武医院、天坛医院和北京医院等进行救治。

甚至有人遇到了到现场处理情况的领导:马振川、王安顺、郭金龙、刘淇以及周永康等均赶到事发现场,负责指挥。

这些消息并非全部来自微博的网友,而是来自各个论坛、QQ群,甚至朋友之间通电话的内容,他们发布于网络,然后被微博的网友迅速转发。

我的一个朋友住在附近,他马上赶到了现场,我将他通过手机发给我的信息一字不差地发在微博:我住中轴线上,很近。大栅栏离我这里走路也就十五分钟。 大约一个多小时之前,我住的地方警车呼啸而过。

他还告诉我,行凶者至少三人,还有一名新疆人假装保安。我的MSN签名迅速改为"前门杀人事件",一个同行和我聊天,他告诉我:我每天经过的维人卖切糕的摊点比以往多了两三个人,不知道是否与这个事有关。我同样将这条消息发布到了微博,并注明来自一个同行。

当天晚上21点44分32秒,新华社的官方消息通过其英文网站发布,只有9个词:Knief-wielding man kills 2, injures 12 in downtown Beijing.正文有两段,共3句话,提供了这个事件最权威的信息:时间――18时40分;地点――大栅栏;造成后果――2死12伤;目前进展――这个人已被抓住。

59分钟后,这条消息却被修改,信息含量更少:A man armed with a knife stabbed several people in downtown Beijing at around 6:40 p.m. on Thursday, local sources said.

随后,千龙网发布了犯罪嫌疑人的消息,来自吉林,46岁,但没有说明犯罪动机。

然而,微博博友们的疑问并没有消除:刚才有人说凶手是三人,怎么现在怎么变为一人呢?一个人如何能在闹市杀2人、伤12人?

这一疑问至今没有解答。

两天后,我正在地铁里,接到一个朋友电话,前门地区又发生一起杀人事件。我马上改变下午的计划,坐地铁来到天安门东,步行到事发现场。现场秩序井然,全然不见血案痕迹。

一位目击者给我讲述了事件经过,大约中午1点,一名个子不高的男子胁持了一位外国老太太,并叫喊自己上访的冤情,但马上被老太太的亲属和保安们制服。我将比这里描述更详细的细节通过短信发给朋友,我到晚上上网才知道,一些朋友马上将我的信息转贴到微博,并注明消息来自于我。许多人在微博上follow我,也有人回复纠正我消息中的错误,比如事发时间,大多数认为是中午11点左右。

那天下午,我正准备离开时,大栅栏的人群开始拥堵起来,原来是一位领导前来视察,我马上将这一消息告诉专门打电话来问我现场情况的博友。晚上回去后,我发现他转述我口述的内容有误,我发了一个纠正的消息:领导只视察了前晚血案现场,而不是今天的现场。

前门事件过去了2个多月,甚至没有多少人再记得它,也很少有人继续揣摩那晚各种消息来源中互相矛盾的细节,更没有多少人会去追问凶手为什么要在那里杀人。

然而,这次事件却让我和微博的博友们热血沸腾,我们那一刻在为真相而努力。如果说大多数新闻是由一两个记者专业的采访而完成,而这个新闻事件,是由一群人在自觉地进行挖掘,他们甚至互不相识,唯独尊重事实和逻辑。

 

什么是微博?

对于大多数电脑使用者来说,他们习惯于打开IE浏览器查看网页,无论是WEB1.0时代,还是现在的WEB2.0时代的博客(包括微博),它们没有区别,网页都只是一个窗口(window)而已。

他们也许不会注意到两个时代网络结构的颠覆性,然而变革已经发生。本文不想以任何计算机专业的语言来描述这一变革,而以一个比喻和图画来介绍之。

以通俗的话来说:如果将信息比喻为商品,网站(信息的聚散地)比作商场。那么WEB1.0时代你要购物,你必须去商场;而WEB2.0时代根本看不见商场,或者"商场"随处可见,你需要什么,什么就会自动送上门,甚至你自己的家就是一个商场,只要打一个快递公司的电话,你也马上可以把家中的任何东西送出去。

 

图一:WEB1.0时代的信息传播示意图

 

 

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到:

1,  信息传递单向,一个人要获得信息,他必须去浏览一个一个网站;他要想将自己的想法回馈给网站只有通过BBS或电子邮件,然后通过专业的网站工作人员手工上传至网站。

2,  信息发布集中,网站主导信息内容。个体虽然可以通过BBS发布信息,但因为BBS没有自动聚合功能,主要信息仍然由网站掌控。

 

这个时代,信息传播与传统媒体没有根本的差别。网民从网站获取信息就好比读报纸,读完后会写信给报社,而阅读完网站信息后,你会在BBS上发言或写email。

 

而在WEB2.0时代的示意图中,我们可以看到:

 

在WEB2.0时代,你甚至看不清楚一张清晰的图,因为整个图就像一张网,紧密相连,每个人既是信息传播主体,又是信息发布主体,网站的内容可能全部来自于这些散乱个体提供的消息(当然,并不意味着没有专业人员发布信息的新闻网站)。

 

特点:

1,  多中心。每个人或网站都既是一个信息接受中心,也是一个信息发布、中转中心。而在微博时代,每个信息发布者(同时也是获取者)所拥有的权利完全是均等的,不仅在整个网页上每条消息占有的位置相等,而且每条消息的最大字数限制也相等,惟独不同的是排列顺序不同。

2,  自由选择。就像菜市场上的萝卜一样,没有人能强制其他人看什么。你的内容由你自己订制。通过博客的订阅功能,或微博的follow功能,你自由选择你所喜欢的内容,这些内容自动聚纳到你的阅读器或页面上。

3,  与手机相连,随时随地传播信息。

4,  通过订阅或follow功能,极大地提高了信息的有效度,因为他在订阅或follow信息源时几等于已经放弃了他没有订阅或follow的无效信息源,没有订阅或follow的信息源不会给他"送货上门"。

5,  每个人有自己个性化的信息源,一旦发布一条消息,就会在所有订阅他的信息源的所有人的阅读器或页面上显示,从而实现信息传播速度的几何级效应,而且谁也不能决定什么信息传播得最广,因为它完全由每个参与人共同"投票"决定,被转帖的次数越多,传播的一定越广。同时,每个人和其他共有的信息源便构成了一个虚拟的网络社区,它必定是"臭气相投者"的聚合。

6,  信息发布及时,琐碎,并在传播中加工、变异,阅读者随时可以发表自己的观感,并参与到信息的修改之中。经过众人转贴"投票"、修改后的信息,会更趋于真实。

7,  专业性网站与个人信息发布源并存。在微博时代,一个网站只有属于每个个人不同的、且即时更新的首页,而网站统一的首页不过是一个登陆窗口,没有任何信息。

 

从以上比较可以看出两种结构的巨大差异,而网络世界本身只是现实世界的反映,其背后不过是坐在电脑前面的一个个个体的行为。因此,WEB2.0带来的不仅是网络结构的变化,而是一种社会结构的变化。信息传播的快捷和成本低廉让社会交易成本降低,让社会结构更趋于扁平化。(当然,此说不包括被甩在信息快车之外的人群,因为"数字鸿沟"让社会裂痕加深而不是扁平。)

西方传播学者在面对WEB2.0时代到来大呼:传播学到了一个紧要关头,人类信息传播方式又走到了一个变革的关口――传媒由政治寡头或商业帝国控制的时代将土崩瓦解,取而代之是公民控制的时代。政治学者们则通过研究微博与选举的关系得出,微博甚至可怕到可以主导一场选举或让一个社会发生革命,新的思想、观念通过微博在年轻人中迅速传播。

技术进步给人类生活带来了便利,但我们并不需要为此感到恐惧,它也不会因为人的恐惧而停步,就如火车的出现不会因为马车司机的恐惧而消失。技术本身没有任何意识形态色彩,它就如一条水渠,只负责为水流提供渠道,而流的是什么水则与水渠无关。

微博,无论是在西方,还是中国,其诞生的时间并不长。然而,这却已经让一些网络管理者产生恐惧,他们关闭网站、封锁活跃的微博帐号,这些措施不能既不能治标,更不能治本,只会人类的信息技术传播的便捷,阻碍历史潮流,历史终将证明它的失败。

面对新技术,我们唯一可以做的是如何迎接其到来,为我所用。微博让一切弄虚作假的行为感到害怕,因为真相会通过每个公民的言说和传播而确立其权威。

近年来,国内历次突发事件发生后,新华社的英文快讯都会迅速发布消息、政府的新闻发布会迅速召开。我将之归功于微博等新传播技术与传统媒体的竞争而带来的改变,我相信,其改变必将更为深远。

 

我为什么要上微博?

当我继续翻看自己的微博记录,我发现我竟然花费了如此多的时间参与到一个个事件的传播当中,有时候我是在现场的原创信息发布者,有时候我仅仅是一个电脑前的转贴人,有的时候我仅仅是发一些感叹。

7月5日是不眠之夜,种种关于暴力杀戮的信息扑面而来,一群微博的朋友等待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主席努尔・白克力的电视讲话,那是下半夜。博友们像一群小鸟一样叽叽喳喳地议论着、感叹着、等待着官方的消息出现。

・大家有没有注意到:(预报努尔・白克力将发表电视讲话的)滚动字幕是出现了,但是有一个部分发生了显著变化――"即将"二字消失了!!!

・估计是要到天亮才出来…可能是录播吧,说不定录了又重录呢。

・字幕又加了"即将"二字。

・语速很快。官腔不浓。

・念得很有感情啊。

・白克力用了一个词,不明真相的群众"围观",我觉得他上豆瓣。

・啊,就没了?

・白克力著名朗诵员。

 

这次网络的热潮后,饭否网被关闭。起初的声明是大约十天左右恢复,而至今已没有任何恢复的迹象。

我有时在反思自己,我是不是总是在"消费灾难"――以灾难来刺激自己对苦难和黑暗逐渐麻木的大脑,还是因为传统媒体总有报道被禁止,而在微博可以释放一个记者的新闻激情呢?

饭否关了,新浪微博经常删除我的消息,后来毫无通知的情况下把我账号的封了,twitter需要翻墙。微博刚刚兴盛,便在国内遭遇重重阻力。 址itter力博的朋友等待新疆自治区书记王乐泉的电视讲话,那时这段时间,我已经比较少上微博,因为花费的时间太多,当然如果有重大的事件发生,我仍然会第一时间打开微博。我曾对自己说:珍惜生命,远离饭否。新闻的激情让我在那里流连忘返,而现实中却不允许一个记者整日耗费在微博上。

我觉得,作为一个记者,第一阶段是追寻真相,他是一个简单的记录者,记录真实,并通过广泛接触社会,增加阅历;第二阶段,他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记录者,而是一个知识结构健全、视野开阔的既关注事实,又具有自己鲜明观点的表达者,他至少是一个趋势分析者或评论家;第三阶段,他不仅仅关注事实,具有扎实的知识基础,广阔的人脉关系,而且他能审视这个时代及影响这个时代的人物,他不仅仅是一个或几个领域的专家,而且通透人性和社会。

作为一个杂志的记者,也许我不够格,我仍然对事实和真相的追逐热血沸腾,仍有第一时间出门赶往机场、火车站、汽车站的冲动。我仍然停留在我设想的新闻的第一阶段,但我必须通过广泛的阅读来改变自己的知识结构,增强自己的判断力。

微博让新闻更接近真实,同时微博也可以成为一个同人聚集的"场所",读书、思考,对现实问题进行分析、发表观点。只有你有自己的癖好,你一定能在微博上找到同样的稀奇古怪的癖好者,因为微博就是整个世界。

无论你是作为一个记者,还是普通公民,你在微博中,从来不是一个旁观者,你在参与传播,你在分享你的观点,你在纠正你认为的错误,你在呼喊。整个社会正如微博构成的网络,只有人人表达自己的观点,才有可能达成和谐,微博给予了我们这个社会改变的机会。

 

(文中引用的微博信息部分有删减,未经发布者审阅,感谢你们与我一起在微博上分享信息,并让我更深刻地理解微博。)

(本文已发表在<南方传媒研究>)

没有评论:

发表评论